哈囉,各位正在為第二人生努力奮鬥的夥伴,歡迎回到《公職國考365陪伴你備考的每一天》PODCAST。我是你人生旅途的專屬教練,也是你的備考教練,陳建霖。上週我們深入探討了如何找到你內心最深處的「備考Why」,我相信你已經開始感受到,一個強大的動機,確實能讓你更有方向感,為備考之路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然而,有了明確的方向,你或許仍會面臨另一個巨大的挑戰——那就是讀書時的專注力。是不是常常打開書本,盯著文字看了好久,卻發現一個字都沒進腦?或者手機一響,你只想「看一下」,結果 15 分鐘就不見了?這不代表你意志力不夠堅定,而是因為你的學習環境充滿了各種潛在的分心源。今天,我們將帶你告別這種學習焦慮,學習如何透過打造一個「心流」讀書環境,大幅提升你的備考實力與效率。
專注力的挑戰與國考生的困境
*********【協助300位國考生上榜計劃】*********
你是否拚盡全力準備國考,卻仍然苦苦掙扎?
白天拚命上班,下班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還得硬撐著學習——這是你的日常嗎?
你努力了,卻還是背不住法條、寫不出申論、選擇題總是差那麼幾分……
考試時間逼近,壓力像大石頭壓在心口,讓你喘不過氣?
為什麼你這麼努力,還是無法突破?
✅ 時間不夠:白天上班,晚上熬夜複習,累得撐不住,效率低得可憐。
✅ 學習沒方向:書買了一堆、課程上了不少,卻還是抓不到重點,該背的沒背,該練的沒練。
✅ 進步太慢:考古題寫了幾百題,還是錯得一塌糊塗,感覺怎麼學都沒用。
✅ 壓力太大:家人關心、同事比較,考試沒過就像人生失敗,被質疑、被否定,甚至懷疑自己真的行嗎?
你真的不是不夠努力,只是方法錯了!
國考不是比誰念得多,而是比誰念得「對」!
繼續這樣下去,你能承受嗎?
📌 你願意再熬一年,繼續在工作和考試的夾縫中掙扎嗎?
📌 你願意一次次落榜,看著別人上榜、升遷,而你還在原地嗎?
📌 你願意讓家人朋友的期待落空,讓自己夢想的生活越來越遠嗎?
如果不願意,那就改變方法,現在就行動!
停止無效努力,開始真正有用的學習策略,讓你一次就考上!
🔻 立即透過協助300位國考生上榜計劃,開始你的高效備考計畫! 🔻
*********【Youtube頻道】*********
想取得更多實用的公職國考備考策略嗎?現在就點擊下方的訂閱按鈕,參與備考教練團隊Youtube官方頻道,透過系統化備考策略影片,輕鬆提升自己的備考實力!
咱們系統式備考策略影片中見。
*********【Youtube頻道】*********
(不知如何開始準備公職國考,👉可以點擊這裡了解準備公職國考0~1攻略 )
國考生在漫長的備考旅途中,對「專注力」的需求可謂是刻骨銘心。他們深知時間寶貴,目標明確,卻又常在書桌前陷入莫名的掙扎。許多國考生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即便心中燃燒著考取公職的熱情,腦中也清楚知道投考類科與未來願景,但拿起書本,思緒卻總是不由自主地飄向遠方,手機通知的震動、社群媒體的誘惑,甚至只是環境中細微的聲響,都能輕易地打斷好不容易建立的專注。這不僅僅是意志力薄弱的問題,更是當代學習環境下,內外部干擾無孔不入的真實寫照。 如同我們在探討國考生備考心態的篇章開頭所提及的,這種「我知道我該做,但我就是做不到」的困境,是許多考生共同的痛點。
單憑強烈的動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已顯得力不從心。國考的壓力本身就會引發內心的焦慮與自我懷疑,這些內在紛擾如影隨形,不斷消耗著有限的認知資源。而無所不在的外部干擾,無論是來自數位裝置的通知提醒,或是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都讓心流體驗難以維繫。長期處於這種分心狀態,不僅導致學習進度嚴重落後,更會讓考生產生挫敗感,進而引發學習倦怠,甚至對自己產生能力不足的質疑。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將嚴重侵蝕考生的備考信心,使原本堅定的意志逐漸動搖,最終影響整體的學習成效與國考表現。
揭開分心成本的心理學秘密
「分心成本」是心理學中一個被高度驗證的概念,它揭示了現代生活與學習中效率低落的深層原因。當我們從高度專注的任務中被任何形式的干擾,無論是手機通知、周遭雜音,甚至是腦中閃過的瑣事所打斷時,大腦並非簡單地「暫停」再「恢復」。每一次的上下文切換,都要求大腦額外耗費大量的認知資源去重新定位、載入先前的思緒脈絡,這就像一台電腦同時開啟多個高效能程式,不僅運行速度大幅降低,甚至可能因過載而「當機」,導致學習效率嚴重下滑。
研究顯示,即使是一次看似短暫的干擾,大腦也可能需要長達20分鐘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完全回到先前的專注狀態。對於分秒必爭的國考生而言,頻繁的分心無疑是將寶貴的學習時間和精力,大量投入到無意義的重新調整與內耗上。因此,單純依賴個人的意志力去對抗層出不窮的內外在干擾,往往是徒勞且令人筋疲力盡的。意志力資源有限,經不起長時間的消耗,最終導致身心俱疲,學習成效不彰。
理解「分心成本」的巨大代價,是我們意識到必須從根本上著手,主動減少環境中的分心源,而不是被動地消耗意志力來抵擋,這才是提升讀書效率和實現心流狀態的關鍵一步。
探索「備考心流」狀態的奧秘
許多國考生常常發現自己與分心和焦慮搏鬥,讓深度學習看起來像是一場艱苦的戰鬥。但如果有一種狀態,讓學習變得不費力、時間飛逝,並且理解複雜的概念變得直觀,那會是怎麼樣呢?這正是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奇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的「心流」(Flow state)理論。想像一位畫家,全神貫注於他的畫布,數小時不知不覺地過去;或者一位運動員在比賽中如此專注,每一個動作都感覺是本能且完美執行。他們不僅僅是在執行任務;他們與任務合而為一,體驗到深刻的愉悅感和掌控感。這種「忘我」的專注,正是我們在追求高效學習時所渴望的境界。
心流是一種高度專注且身心完全投入的體驗,其中,您會感受到對正在進行的活動的完全掌控,並伴隨著內在的愉悅感。在這種狀態下,外界的干擾似乎完全消失,時間感變得模糊,甚至可能忘記口渴或飢餓。您的注意力會被任務的挑戰性與您的技能水平完美匹配所吸引,既不太難以令人沮喪,也不太容易而感到無聊。這是一種最適體驗,讓您感覺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對於國考生而言,進入心流狀態意味著您可以將原本枯燥的法規條文或複雜的經濟學模型,轉化為一場充滿探索與發現的智力遊戲。當您進入這種「忘我」的專注,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考點之間的邏輯關聯,記憶也會更加牢固持久。更重要的是,在心流中學習,能顯著降低備考過程中常伴隨的焦慮感和挫敗感,將學習從一種被迫的任務轉變為一種充滿內在驅動力的愉悅過程。這種高品質的學習體驗,是您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秘密武器,它不僅提升了學習效率,更培養了持久的學習熱情,讓您在漫長的備考旅程中保持高昂的鬥志。
「心流讀書環境」的定義與重要性
對於國考生而言,心流讀書環境並非奢華的個人書房或昂貴的工學配備,而是指一個能讓你完全沉浸於學習、達到高度專注狀態的物理與心理空間。它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單純、整潔,且徹底杜絕內外干擾的特性,這與裝潢是否豪華無關。重點在於營造一種「純粹」的學習氛圍,讓你的思緒能夠無旁騖地投入,將所有認知資源聚焦於課業內容。
當你的大腦每次進入這個專屬空間時,便會接收到明確的「這是學習專屬區域」信號。這種重複而一致的環境刺激,會建立起強烈的條件反射,有效減少心理上的摩擦與猶豫,讓思緒更快地進入備戰狀態,不再被其他無關事務分心。這種清晰的環境界線,是加速你進入心流狀態的關鍵。一旦進入心流,你會發現時間彷彿靜止,學習效率顯著提升,知識吸收更加深入,複習效果也更佳。
更重要的是,一個秩序井然、排除雜訊的讀書環境,能有效穩定國考期間的焦慮情緒。它提供了一種可控感和安全感,讓你在備考的漫漫長路上,擁有一個安靜且高效的心靈港灣,降低因環境混亂而引發的心理壓力,從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備考節奏。
實體斷捨離 創造無擾空間
國考的備考之路漫長而艱辛,環境對專注力的影響往往被低估。打造「心流」讀書環境的第一步,便是從最直觀的「物理斷捨離」開始。這不僅僅是整理,更是為你的大腦建立一個清晰的訊號:這裡只為了學習。請你立即檢視你的書桌與周遭五尺範圍內的一切物品。思考一個簡單原則:如果它與你此刻正在讀的科目或即將進行的學習任務無關,那麼它就必須離開你的視線範圍。
我們的大腦天生容易被各種刺激吸引。即便你自認不受影響,那些零散的物品,如餐具、喝光的飲料罐、隨手翻閱的雜誌、手機,甚至是待辦清單以外的參考書,都會在潛意識中分散你的注意力,增加不必要的認知負荷。每多一件不相關的物品,就多了一個讓大腦分心的潛在因子,阻礙你進入深度學習的「心流」狀態。
因此,請你毫不留情地將所有與讀書無關的物品移除。將餐具清洗歸位,將飲料罐丟棄,將雜誌和娛樂用品收納至其他房間,甚至暫時將手機移至視線之外,設定為勿擾模式。你的書桌上應該只保留當前學習絕對必要的物品:你正在閱讀的教科書或講義、筆記本、一支筆、一支螢光筆,以及一瓶水。這種極簡的學習空間,能夠大幅減少視覺干擾,讓你的大腦接收到最純粹的「學習」指令。
當你的空間傳遞出唯一明確的目的——讀書,你的心態也會隨之調整。你會發現,少了雜物的誘惑,開始學習的阻力變小了,維持專注的時間變長了,更容易沉浸在學習內容中,這正是「心流」狀態的基石。每天在開始學習前,花短短五分鐘將書桌整理乾淨,將其變成一個無擾的專屬學習聖殿,這是對你寶貴專注力的一種投資。
數位斷捨離 杜絕電子誘惑
數位誘惑是國考生最大的挑戰之一。要打造「心流」讀書環境,徹底的數位斷捨離至關重要,儘管最為艱難。首先,請將手機切換為靜音模式或飛行模式,並放置於伸手不可及的另一房間。即使只是視線範圍內,手機的存在也會耗費你的認知資源。這能從根本上杜絕來電、訊息等通知干擾,讓你全心投入。接著,使用電腦學習時,養成只開啟單一讀書相關視窗的習慣。所有社群媒體、娛樂網站或不必要的網頁分頁都應立即關閉。務必關閉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體等所有非必要應用程式通知,避免任何彈出視窗打斷你的思緒,營造純粹的學習介面。以國考生小美為例。過去她讀書效果不彰,常被手機與電腦通知干擾。實施數位斷捨離後,她將手機放到客廳,電腦只開一個文件。小美驚訝地發現,專注力顯著提升,以前一小時的進度現在半小時就能高效完成。她表示:「腦袋安靜下來,學習效率至少翻了兩倍!」這項簡單的行動,讓她對課本內容理解更深入,為備考之路帶來巨大轉變。
運用輔助工具 強化專注氛圍
在整理好物理與數位環境後,我們可進一步藉由輔助工具強化專注力。「番茄鐘工作法」便是極佳選擇。其核心是設定 25 分鐘專注、休息 5 分鐘的循環,每四個番茄鐘後進行一次長休息(約 15-30 分鐘)。這有助於將讀書過程劃分出明確的節奏感,避免長時間學習帶來的疲勞。每次衝刺都能保持高效率,短暫休息則能讓大腦迅速恢復,為下個階段做好準備。國考生可透過實體計時器或App來實踐,逐步培養規律且高效的學習習慣,確保每次投入都能充分集中。
若無法忍受絕對安靜或易受外界雜訊干擾,「白噪音」或純粹的器樂音樂能有效創造穩定的聽覺環境。白噪音,如咖啡廳環境音、雨聲或海浪聲,能提供均勻的背景音,有效屏蔽突發的惱人雜訊,讓注意力不易渙散。若偏好音樂,選擇無歌詞、旋律平穩的純器樂(如古典樂、輕音樂、Lo-Fi Study Beats)也能達到類似效果。這些聽覺輔助工具能為大腦提供一個專注的錨點,幫助你更快進入心流狀態,維持高度專注於學習任務,大幅提升備考效率。請務必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音源與音量,讓其成為助力而非新的干擾。
維持心流環境 告別備考焦慮
「心流」讀書環境的建立並非一蹴可幾,它需要你持之以恆地將這些習慣融入日常備考作息中。這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衝刺。每天投入短短幾分鐘,例如在開始學習前快速整理書桌、關閉不必要的瀏覽器分頁、清理手機通知,都是維持心流狀態的關鍵。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長期累積下來,將為你創造一個持續穩定的學習場域。當你的物理空間與數位環境都能保持整潔有序,大腦便能減少對無關刺激的處理,更輕易地進入深度專注的「心流」狀態。這種穩定的專注力,能顯著降低國考生常見的備考焦慮感。你不再因雜亂而分心,不再因資訊過載而感到手足無措,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思路與高效的學習節奏。當你能夠頻繁且穩定地進入心流,知識的吸收與理解將大幅提升,學習成果自然水漲船高。這種持續的成功體驗,會為你建立起強大的自信心,讓你以更積極、更正向的心態迎戰國考,堅信自己有能力克服挑戰,最終邁向成功。
結論
各位國考路上的戰友們,今天我們深入探討了如何透過打造「心流」讀書環境,從根本上解決困擾已久的專注力問題。我們理解到,專注力的流失並非全然是意志力薄弱,而是環境中無所不在的「分心成本」在作祟。從心理學家米哈里·奇克森米哈伊提出的「心流」概念出發,我們學會了如何營造一個單純、整潔、沒有干擾的空間,讓大腦明確接收到「這裡只為讀書而存在」的信號,從而更快、更深地進入高效學習的忘我狀態。
我們循序漸進地探討了三大關鍵步驟:首先是物理斷捨離,讓書桌只留下最必要的學習工具,減少視覺干擾;接著是數位斷捨離,徹底關閉手機通知、社交媒體,將數位誘惑隔絕在外;最後是善用工具,透過番茄鐘和白噪音等輔助,為主動專注提供外在支持。這些看似簡單的改變,卻能為你的備考帶來巨大的心理與效率提升,讓你的專注力成為比時間更寶貴的資產。
從今天開始,別再把時間浪費在內心的小劇場,把精力花在真正能進步的事情上。明天讀書前,請你先花 10 分鐘整理書桌,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感受一下其中的差別。如果你在實踐這些方法時仍有困難,或整理後依然容易分心,我們提供「備考教練免費諮詢」連結,教練會為你提供個人化的建議與支持。你也可以把整理後的書桌拍下來,分享在 IG 或其他社群平台,標註 #我的心流讀書環境,讓我們一起打造一個充滿專注氛圍的學習社群。我是陳建霖,《公職國考365》將持續陪你從下班後到上榜那一天。我們下集見!PS:如果你在面對廣泛的備考範圍時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為自己進行系統性優化,教練也發起了「協助300位國考生上榜計劃」計畫,從免費諮詢到進階的付費輔導,旨在幫助你實現鯉魚躍龍門的目標。
常見問題與回答
我已經很努力要專心了,為什麼還是會分心?
很棒你願意努力嘗試專心!這表示你對自己的學習有要求。然而,無法專心真的不完全是你的問題,如同文章中提到的「分心成本」,每一次的干擾都會讓你的大腦付出代價才能重新回到專注狀態。我們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就像手機的電量一樣,不斷地用它去對抗外界的干擾,很快就會耗盡。想像一下,如果你身處一個吵鬧的咖啡廳,周圍不斷有人講話,你很難專心閱讀。但如果是在圖書館,即使你沒有特別「努力」,也能比較快進入狀況。這是因為環境本身就在支持你的專注。所以,當你覺得自己努力了卻還是分心時,請先檢視你的物理和數位環境是否已經被徹底清理過。手機、電腦通知、桌上不相干的雜物,這些都是潛在的分心源。如果這些都已經處理了,可能是你學習的時間太長,導致大腦疲勞,可以試試看番茄鐘工作法,讓大腦有規律的休息。最後,如果內心的思緒過多,也可以嘗試在讀書前進行短暫的靜心冥想,清空思緒,幫助自己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記住,這不是意志力的戰役,而是環境優化的藝術。
打造「心流」讀書環境會不會很花錢?有什麼經濟實惠的方法嗎?
打造「心流」讀書環境完全不需要花大錢!它的核心理念是「單純、整潔、沒有干擾」,這強調的是一種習慣與心態的調整,而非物質的投入。最經濟實惠的方法就是從斷捨離開始,這幾乎是零成本。首先,檢視你的書桌:把所有與讀書無關的東西都收起來,例如餐具、飲料罐、紀念品、雜誌等。這些東西可能看起來無害,但都會悄悄分散你的注意力。其次,是數位斷捨離:將手機調成靜音、飛行模式,甚至放到你伸手拿不到的地方(例如廚房或另一個房間)。電腦上只開啟讀書相關的頁面,關閉所有社群媒體、娛樂網站或遊戲。這些都是不用花錢就能立即實行的策略,而且效果顯著。如果你想進一步優化,可以考慮一些低成本的輔助工具。例如,番茄鐘應用程式很多都是免費的,或是你可以直接用手機的計時器。白噪音的部分,YouTube上有很多免費的白噪音影片,或是下載免費的白噪音App。這些都能在不增加經濟負擔的情況下,大幅提升你的專注力,讓你的學習空間從混亂走向高效。
如果我需要用手機或電腦查資料,該怎麼辦才能避免分心?
當你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利用手機或電腦查資料時,避免分心確實需要一些策略性的規劃,而不是完全的禁止。關鍵在於設定明確的使用界線與目的。首先,在你開始讀書前,可以先規劃好需要查閱的資料清單,將查詢視為一個獨立的任務區塊。例如,你可以安排每讀 50 分鐘後,有 10 分鐘的「資料查詢時間」,而不是隨時中斷學習去查。在查詢時,請務必做到「目的性使用」。只開啟你需要查詢的單一網頁或應用程式,堅決避免點擊任何與查詢無關的連結或通知。如果你使用電腦,可以考慮使用瀏覽器的擴充功能來暫時阻擋社交媒體或其他娛樂網站,或是使用一個專門的「查詢模式」瀏覽器視窗,該視窗只允許特定網站。對於手機,除了在查詢時開啟,其餘時間應保持靜音或飛行模式,並放置於伸手不可及之處。查完資料後,立即關閉視窗或將手機放回原位,迅速回到原來的讀書模式。這是一種刻意的訓練,它讓你的大腦知道,這些數位工具是為學習服務的,而不是娛樂或逃避的途徑。初期可能會有些不適應,但長期練習下來,你會發現自己對數位工具的控制力會越來越強,從而更有效地利用它們而不被其反噬。